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名家觀點╱推動知識經濟 不能用喊的 - 聯合新聞網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名家觀點╱推動知識經濟 不能用喊的 - 聯合新聞網
Feb 22nd 2012, 18:17

幾年前,同事為政府編撰一本白皮書,並預估費用。委託單位詢及印刷費用?同事答新台幣100萬元,承辦官員即接著說:「那就編列110萬元預算!」一本白皮書的內容撰稿及相關軟體支出,在官員眼中居然只值硬體印刷費用的十分之一,台灣知識的廉價可見一斑。

其次,目前台灣電視綜藝節目內容大同小異,甚至參照國外影劇內容,互仿成風。背後原因在於編劇費用的支付微薄,光靠一片電影或電視劇不夠支付生活開銷,無法集中心力發揮原創性的內涵,祇好東抄西抄,內容當然也就千篇一律,似曾相識了…

前一陣子爆發的塑化劑事件重創台灣食品及MIT產品辛辛苦苦打造出來的形象,中國大陸雖然黑心商品層出不窮,但塑化劑的爆發,台灣產品和大陸黑心產品也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當務之急,廠商及政府應建立因應機制及成立相關賠償基金,凸顯台灣的風險管理、社會責任等軟實力還是優於大陸,才能強調台灣對知識經濟、流程、服務價值的重視。

另一方面,政府的委託計畫或工程招標案,通常未編列著作權費用,一旦未得標即前功盡棄,甚至為得標廠商使用,知識價值的輕忽、漠視,也導致知識經濟價值的崩壞。因此,不管知識經濟再怎麼喊得震天價響,只要上位的人心態沒有調整過來,政策還是以製造、量產、硬體、降低成本掛帥,忽略軟體、知識產權、內容及知識提供背後的價值,那麼,我們的知識經濟只不過是政府用以塗脂抹粉的裝飾品而已。

環顧台灣未來面臨的競爭態勢,在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中,開始強調自主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七大戰略性產業,來吸收不斷上升的土地、勞工成本,此一發展勢必對台灣的產業帶來重大的挑戰。即使台灣發展品牌,但在蘋果i-Pad結合網路、通訊、電腦及相關應用服務所帶動的典範轉移革命,也使台灣只靠研發、發展品牌的企圖心潑了不少冷水。

人才為創新的根本,台灣應更重視人才、創新等知識經濟的要素,透過薪資的合理調整、產業前景的規劃,才能留住人才、延攬海外高階人才。同時,配置更多資源在創新上,並鼓勵廠商發展品牌、通路系統,才能兌現創新的利潤。另一方面,應強調製造與應用服務結合,重視智慧財產權、系統整合,以及生活應用服務的解決方案,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在此一思維轉變下,政府的角色及政策工具也應有所變化、調整。未來應改變政府採購規定,賦予研發、創新、軟體、智財權更大的採購彈性。同時,調整政策工具,將多一點資源配置在服務業的研發之上,並結合製造與服務,強調智慧財產權、應用服務,及人才的價值。

在製造、服務與創新的整合上,可以考慮透過智慧城市(smart city)、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營造包括生活、科技、文化、醫療結合的實驗場域,一方面透過商業與生活模式的整合,提高科技門檻,減少被複製機會,另一方面整合製造、服務,提高附加價值,也比較有機會進行整廠輸出。在政府補助及獎勵的申請對象上,也應更強調產學合作、區域創新的組合、創新及市場應用的搭配。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徹底朝知識、創新驅動的時代,大步邁進及轉型,並藉此凸顯台灣產品、服務的附加價值與軟實力,在後ECFA(兩岸經濟協議)時代繼續維持競爭優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