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知識經濟]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培養三種模式評析 - 新華網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培養三種模式評析 - 新華網
Feb 29th 2012, 05:19

底蘊涵養與路徑整合

——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培養三種模式評析

□ 文/李習文 周慶安

我們常常陷入"聞鼙鼓而思良將"的狀態中,比如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的培養。"向世界說明中國"過程中的諸多困境,通常受限于人才儲備不足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成為國家戰略的時候,中國的整體發展對國際傳播事業的結構性需求日漸明顯和迫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受到越來越多重視。

源頭活水與係統工程

我們願意把高等院校稱之為"源頭活水"。因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本身是一個係統工程。在其中,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作為高校新聞院係的代表、能夠發揮教育資源富集、學習環境良好的優勢,具有高起點、高效率、成係統、成規模的特點。在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這些優勢同樣重要。

從一個層面看,這種源頭活水首先要解決人才可用問題。在之前和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普遍感受到用人單位覺得學生"眼高手低",不會寫稿子。這種意見,在我們目前國際傳播後備人才教育中得到高度強調和自覺強化,甚至在一些層面較之過去還呈現出更大的力度,產生不少的創新。比如,大比重開設業務課、廣泛延請有經驗的新聞從業者擔任業務課老師、請媒體一線採編人員參與主持相關課程、將長時間的實習環節作為必修課等等。尤其是在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全期培養各環節,我國對外傳播的主管部門、中央各大媒體與有關新聞院校之間的密切互動和有效合作前所罕見。

目前,在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培養工作中,來自決策層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引來多方矚目,來自業界和教育界的主動實踐具有很大的力度和很強的創新性,一批畢業生也順利走出校門開始在國際傳播業務崗位上建功立業。然而,圍繞"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等基本問題,仍然還需要有進一步的解釋和澄清。主導性的意見認為,院校教育的目標應牢牢定位為國際傳播工作的第一任職需要,與媒體工作崗位無縫銜接,故而應特別強調外語採編技能上的教與學,以使後備人才從新聞院係畢業後進入媒體可以"來即能戰"。

然而另一個層面,國際傳播技能更新的真實速度遠遠超過了院校教育內容所能達到的調整速度,所涉及技能的廣度也遠遠超過了院校教育所允許包含的范圍廣度,使得完全 "跟上"和"匹配"基本是一個不可能任務。尤其是在一個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為大發展的中國培養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在當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在快速更新換代的傳媒技術面前,在層出不窮的傳播形式面前,具體的技巧方法很可能隨學隨舊,反而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定力與遠見最終支撐著後備人才的未來發展和功業貢獻。比如來自媒體等用人單位的另一個意見是,希望國際傳播後備人才經過高校培養後"內行但不要'匠氣'",最好還能增強建設性批判、創造性建構的能力,從而可以在重大的國際傳播戰役中出思想、出創意、挑大梁。這些需求,在當前的教育培養中還缺乏自覺的回應。

三種培養模式評析

強調業務技能教學為中心的指向,還需要和高等院校較之新聞媒體的相對優勢結合—如多學科的學術積累、通識教育的基礎等。很多同學經過媒體實習或參加工作後表示,技能學習的最有效辦法是切身實踐,在課堂學習中為之投入大比重的時間和精力有些"入不敷出"。據調研和評估,國際傳播後備人才的在校學習,投入在業務課程上的學習時間約佔總學習時間的70%。因此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利用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廣泛而深入地進入其他十分重要的知識領域,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否則對其將來在國際傳播工作上的長遠發展和開拓創新帶來或隱或顯的影響和制約。

在當前國際傳播教育領域,依托新聞院係的培養機制現有三種模式。影響最廣泛的是以實務訓練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模式:一種強調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培訓提升,使新聞專業的學生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廣博知識,嫻熟掌握一種或幾種成熟的科學分析方法,為就業後深入而專業的新聞報道奠定根基。

另一種以職業倫理和批判思維為核心,特別強調提升新聞專業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正義感,使其更自覺和主動地運用新聞手段投入建設良性社會秩序的事業。這後兩種培養路徑所著眼培養的素質能力,同樣能給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很重要的啟發,也沒有脫離當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學科建制,並且還容易與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之外的教育資源深度結合,在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培養中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在當前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培養方案中,如何發揮這三種路徑各自的優勢,做一個全方位的整合,才是應該思考的務實有效的改進。

從細節上看,還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人才培養指標,對每一個年輕人都進行有效的衡量,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這種指標既要落實頂層設計,形成素質拓展、能力提升的可持續機制,又要引進分析機制。對于每一位國際傳播後備人才,在學院教育階段,都可以從知識根基、性格志趣、技能水平等綜合指標入手全程跟蹤評判和考核,也需要從這些綜合指標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將實務技能學習、科學知識學習、人文精神培育融為一爐,把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專業技能培養、科學文化教育、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等多個層次連貫結合,把個性化和綜合化統一起來,防止單打一。(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