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電腦工程師總把網路稱為「雲」,在電腦的組織和流程圖裡,畫一朵雲就代表一個網路。
而雲端運算看來早就是電腦網路文明的一部分,十多年前,人們開始透過網路來查詢和存取資料,一直到今天,這些仍然是雲端技術的主流運用。
對全球的科技商人來說,網際網路也像座永遠開採不完的金礦,這朵連結地球上每一台網路伺服器的金色雲朵,除了孕育了人類商業史上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更像是人類未來商業文明的希望之泉,每個人都覺得這雲裡面有數不完的商機與前(錢)景。
到今天,地球上已經沒有一家公司敢不談自己的「雲端願景」,不管做的是馬路或網路生意。眼前的氛圍是,每個人都相信,未來每一家公司都是雲端公司,雲端代表的是無所不在,雲端看來也永遠不敗。
但很吊詭的是,每個人都對「雲端」這兩個字朗朗上口,但是這麼多年來,雲裡並沒有長出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產品或服務。唯一的貢獻,只是創造出了一個供投資市場炒作的關鍵字。
另一方面,和雲端論者持完全不同意見的陣營勢力也正在日愈壯大。這些人們強調共享、免費與開放,主張網路經濟必須找到新的營運和發展模式。
他們認為,雲端不只不是網路的未來,而且勢必是一條死胡同,如同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一樣將走到窮途未路。
被譽為「網路時代智識菁英」的哈佛大學教授班克勒(Yochai Benkler)認為,未來的全球網路產業,將是「新開放資源經濟(The new open-source economics)」的時代,過去十多年來,這樣的浪潮已經不斷湧現,未來更勢必會一波強過一波。
「新開放資源經濟」指的是一種合作代替競爭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的知識經濟強調透過智財權的保護來激勵市場創新,但這樣的思維也被許多大企業反向操作成了剝削和襲斷,讓弱勢的人群和國族永無翻身之日。
班克勒指出,人類目前在網路上最成功也正面的運用都是「新開放資源經濟」力量的展現,比如2006年,全球的網路使用者聯手打造了一台超級電腦,就是美國太空總署的「SETI@Home」計畫。
「SETI@Home」是由來自全球450多萬個電腦用戶所組成,藉由螢幕保護程式的運作,參與計畫的人們貢獻出他們閒置的電腦資源,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超級電腦系統,供給美國太空總署用來分析從太空無線電望遠鏡傳回的數據。
另一個成功個案是Apache網路伺服器軟體,Apache目前的市占率是70%,主要客戶是電子商務網站。在伺服器市場以開放原始碼的模式產品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這些和雲端經濟完全不同的經驗,說明了網路經濟的另一種可能,告訴我們,只有實現「開放」、「免費」、「共享」、「公益」這些關鍵字,才能讓網路世界可長可久地永續發展。
那也將會是一個讓人充滿想像的畫面,當地球上幾十億台個人電腦構成一片浩瀚的星海,共享頻寬與軟硬體資源,這樣的「網路星海經濟」,會是如何的一個大同世界。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