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中美第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即將在2012年5月3日舉行,如何開創中美兩國產業互補合作將必定是對話所涉及的一個重要領域。
中美兩國產業之間的互補性是合作基礎
環球時報刊登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的分析文章稱,目前,中國產業整體上仍處於工業經濟時代,而美國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兩國產業結構呈現出明顯的互補性特徵。這種互補性是在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三個層次展開的。如美國的高技術產品、農產品,高品質的消費品,全球產業價值鏈,與中國的輕工、紡織服裝等,機電、裝備製造業,生物技術、電子產品之間呈現出係統性互補的產業聯繫。
一是中美兩國的要素稟賦差異決定了雙邊商品和服務貿易的互利性質。如中國勞動力數量是美國的5倍多,平均工資只有美國的1/10。這就形成了中國對美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從美進口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各自獲得自己貿易利益的基本格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曾專門研究過中國高技術產品順差問題,最後發現90%以上都是屬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順差。
二是美國農業比中國有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如美國的人口不到中國的1/4,耕地面積比中國多40%左右。美國早已建立資本密集型的運輸工具、機器工業和大農場。目前中國成了美國大豆、棉花最大的單一海外市場,中美兩國在生物安全、水土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治、重大災害預警等方面建立起互補型的合作機制。但是,農產品貿易也要考慮數百萬美國農民與6億中國農民的損益比較。如果損害數億中國農民的利益,全球整體福利將會凈受損。
三是中美兩國工業及相關產業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分工特點。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飛機、汽車重要的出口市場。而在輕工、紡織服裝、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程控交換設備等領域,中國產業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中美在各自製造業優勢領域已經形成互補互利的合作關係。中國已成為美國製造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好的市場之一,如美國通用汽車在危機期來華投資取得巨大收益。
四是中美在現代服務和知識經濟領域有著顯著的差距,這正是兩國合作潛力最大的領域。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僅為美國的1/4強。中美兩國在科技、氣候、能源和環境等領域,以及在金融、商務、綜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服務領域,合作在不斷拓展深化。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沃爾瑪等連鎖經營店在華蓬勃發展。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已經從2001年的1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78億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