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防范應具備全球視野、綜合應對
——專訪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史培軍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衛敏麗)在當今全球人口流動頻繁,物資貿易規范擴大,網絡化進程加快的知識經濟的世界�,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極端事件,都會迅速影響到整個世界,有研究者將此稱為"蝴蝶效應"。
"由于災害鏈的存在,單一致災因子可能引發多個致災因子。再加上巨災影響的全球性,要求我們必須尋求從全球的角度,運用綜合防災減災理念,防禦巨災風險的對策。"在第四個國家"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教授。
巨災影響的全球性在擴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災情是最重要的國情。
談及我國自然災害現狀,史培軍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兩大自然災害帶北半球中緯度災害帶和環太平洋災害帶復合的高自然災害風險區,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率高的特徵。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的突發性、並發性、難以預見性,以及相關聯的風險日顯突出。
史培軍認為,巨災的發生,正是由于通過影響全球的各種交通、通訊、網際網路,以及物資生產、供應鏈,進而影響到全球。
以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為例,地震使東方汽輪機廠受到重創,由于該廠生產世界2╱3以上的大型發電裝置汽輪機,因此,使世界許多在建發電企業受到影響。
再如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海域的大地震,嚴重破壞了這一沿海地帶的日本汽車工業和精細化工業,從而影響到與日本汽車工業和精細化工業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全球性相關企業。中國深受日本東北海域大地震的影響,其中,山東、遼寧和天津的一些汽車和精細化工企業影響最為顯著,造成近百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還存在多種潛在風險,如淡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短缺、生態係統服務能力不足、環境污染形勢仍十分嚴峻、小汽車數量猛增等引發的問題,都需要引起高度警覺。"史培軍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